吳梓寧,《無視哀傷 Invisible Sadness》,網路藝術、行為表演,2010。

「藝術必須是美的 │藝術家必須是美麗的」╴瑪麗娜.阿布拉莫維奇

2010年,作者直接回到身體性的行為表演,重新思考「個人的即政治的」,透過個人經驗的歷史書寫,甚至是直接的「現身」,會不會仍是最有效的性別運動策略? 自2010年起,作者展開《無視哀傷 Invisible Sadness》的系列創作計畫,主要呈現作者身為酷兒(Queer)與女同性戀者(Lesbian)的成長過程中,日常的「性別扮裝」變化。透過檢視作者的日常生活照片檔案,展現了作者個人在性別角色扮演上的非同一性,以一年一張生活照片的擷取,呈現自1978年作者出生以來的容貌與裝扮變化。「性別認同」的弔詭,在父系社會中被明確地框架出來,一般藉由學習的方式,建構起主體的性別角色認同與相對應的身體展現姿態。而作為一個非典型女性,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種種「該」與「不該」的身體規訓,而不願被規訓的身體,也就成為作者不斷進行自我雕塑的游擊戰場。

《無視哀傷 Invisible Sadness》系列Ⅰ:《Tear Me Apart 撕裂我》作品中,作者將自身成長歷程自1978-2010年之間,擷取每年一張作者生活照的影像,編輯成一本互動電子書,而書頁可透過互動網站供觀眾進行翻閱,並透過觀眾的任意選擇,可撕下電子書的書頁,呈現出作者不同時期形象的任意組合拼貼。 然而這個互動介面並非最終完成的作品,而是作者在現場行為表演時的一個投影裝置。在展場牆面,對應作者年齡一年一張共33層,重複以彩色壁報紙層層疊貼,再將上述的互動電子書投影其上。作者現場以行為表演的方式,用透明膠帶緊緊包纏赤裸身體,而後開始對上述投射影像的牆面進行撕、刮、剝除的動作,進行身體動作的書寫。以作者自己的身體樣貌為年輪,一層一層撕落、剝除,現場觀眾隨機翻閱參與原本私密的身體年表,以此揭視個人與身處環境的繁複交纏面貌 。牆面彩紙經過撕碎的結果,交錯了性向認同的辯證狀態;那新的繽紛樣貌,來自於主體不斷反覆「破碎」的運動,也突顯了在認同的過程中,那有形與無形的框架制約,以及那個經由客體對主體強加意念時,所造成的暴力維度。

於德國柏林「大女圖」聯展,tamtamArt Space展出紀錄